據報道,近日,入駐該區(qū)的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研發(fā)試制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江蘇批量化生產下線,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批量生產的海上風電機組。
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fā)電利用小時數高、單機容量大、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資源以及適宜大規(guī)模開發(fā)等特點。作為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重要領域之一,海上風電是推動風電技術進步、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發(fā)展方向。當前,市場上大部分海上風電機組為國外產品,并不完全適應我國海上低風速等特點。
據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fā)的機組,在同等風速條件下,比國際上同級別機組發(fā)電量提高20%以上,這標志著我國裝備制造業(yè)成功掌握了大型海上風電設計制造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據該公司研發(fā)中心主任張海亞介紹,此次研制的機組,風輪直徑超過151米,掃風面積比兩個半標準足球場還大,可以并排布下兩架A380客機。一臺這樣的設備每小時可輸出5000度電,供1萬戶家庭使用。
目前,該公司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樣機,經過4年海上試驗風場運行測試,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這將有力助推兩江新區(qū)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yè)基地。
相關新聞:
歐洲推出“自安裝”海上風電機組技術
近日,一項歐洲委員會資助的研究項目Elisa推出了一款可實現“自安裝”海上風電機組,以降低成本。
作為Elisa項目的一部分,西班牙基建公司Esteyco設計出了一款(海上風電機組)重力式基礎,采用該基礎可以使5MW海上風電機組在港口完成整機組裝,然后再運往項目現場。
另外,Esteyco的設計還包括一個可伸縮的塔,以便在運輸過程中降低機組的重心。在機組被拖運到目標海域位置后,基礎平臺被安放在海底。當安全條件允許后,通過纜繩和傳統(tǒng)的重型鉸鏈千斤頂將塔筒(分段)提升到其最終位置。在完成一段塔筒的提升工作后,這些千斤頂還可以在下一段塔筒的提升中被重復使用。
該項目是由歐洲委員會的地平線2020計劃(Horizon2020programme)資助。據稱,其位于加那利群島海域的5MW樣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需重吊船施工的海上風電機組。
項目工程師JoseSerna說:“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歐洲只有3、4艘重吊船可以在水深超過40米的海域安裝8MW機組,采用該技術可以使歐洲與其他風電發(fā)達市場相比具備領先優(yōu)勢,該系統(tǒng)也將成為出口美國和日本的關鍵產品。”
Serna表示,與傳統(tǒng)方案相比,Elisa系統(tǒng)降低約30%到40%的投資成本,同時節(jié)省用戶的維護和保養(yǎng)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