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潘虹、靳東、童蕾主演的家庭情感劇《我們的愛》正在江蘇衛(wèi)視熱播。雖然目前該劇收視成績不俗,但這部2015年拍攝的劇集,時隔兩年后播出,因“為房子假離婚”、“假懷孕”等太過陳舊的劇情而陷入質疑。為此,該劇導演易寒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市場更新太快,2015年流行的話題已成“明日黃花”,“如果提前一兩年播出,觀眾的共鳴感會更強。”而面對劇情太過“狗血”的質疑,易寒笑著表示,生活永遠比電視劇狗血得多,“不能因為沒有經歷、沒有感受過,就認為不會發(fā)生。只要符合生活邏輯,都不能算狗血,而只是為戲劇沖突服務的。”
1 為買房假離婚等情節(jié)過時?
拍現(xiàn)實題材容易存在掉隊風險
“現(xiàn)在看來,我們這部劇是相對舊了一點。”易寒遺憾地表示。
雖然主線劇情可以通過剪輯重新突出,但其中一些事實還是顯得過時。例如開篇丁雪和許光明為了給孩子買學區(qū)房而假離婚,這是前兩年比較熱的社會話題,但到如今“假離婚”卻已經變得不再值得討論,“這確實沒有辦法了,因為我們作為創(chuàng)作者,不可能預知兩年后會有什么變化。”在易寒看來,如今信息變化太快,拍現(xiàn)實題材越來越容易存在掉隊的風險。比如一兩年前流行的造型、手機等道具,在現(xiàn)在看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包括網絡語言應用,商業(yè)植入行為的滯后性,這些在現(xiàn)代劇中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了。”
2 丁雪面對任何事都歇斯底里?
為了強節(jié)奏,剪掉丁雪溫情戲
劇中,童蕾飾演的丁雪脾氣火爆,面對任何事都歇斯底里。當誤會丈夫出軌時,她不聽解釋,只會暴跳如雷,以致家庭徹底破裂;當因處理不好人情世故而被調到夜總會工作時,她竟然不合時宜地帶著女兒賺錢,以至于女兒出了車禍,意外失聰。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無疑成為這部劇最受爭議的人物。
“丁雪的‘作’,其實是一種‘優(yōu)越感’。這并不是婚后才有的,而是與生俱來的。”易寒表示。丁雪生于大都市的中層家庭,又是音樂學院校花,但學歷高并不代表情商高和生活經驗豐富,“所以丁雪在處理問題時過硬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都存在的問題。而這些也只有經歷了家庭、事業(yè)的磨煉后才能夠改變。”
易寒認為,影視劇塑造人物應當把同類人的特性都綜合起來,例如很多觀眾雖然憎惡丁雪,但他們身邊總有與丁雪相似的人,“比如年輕時不懂怎么去經營家庭和生活,只顧自己的感受;或者結婚前老公還可以包容自己,但婚后就因為他不能包容而離婚的。這是很多現(xiàn)代年輕女性、年輕媽媽集中的戲劇化表現(xiàn)。我們希望觀眾能夠從丁雪身上,看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但易寒也透露,他最遺憾的事就是原本劇中丁雪柔情、溫暖的劇情,在發(fā)行時都被剪掉了。“為了保證強節(jié)奏,過渡的、平緩的劇情只能拿掉,所以目前播出的前十集應該是前十五集的劇本,至少剪掉了五集。因此觀眾才會覺得劇情跳躍,或者丁雪竟然全程都在吵架,不然觀眾可能也不會一味地厭惡丁雪。”
3 劇情過于巧合?
生活遠比劇集“狗血”
被指“狗血”劇情:
●丁雪與許光明爭奪撫養(yǎng)權時,婷婷恰好意外在車禍中失聰。
●許光明父母恰好“重男輕女”,婷婷的姥姥齊舒蘭竟然到奶奶家“假裝”保姆,最終甚至患上老年癡呆……
以上種種情節(jié)堆砌,觀眾難免會將該劇冠上“狗血劇”的名號。但在易寒看來,所謂狗血,其實是指情節(jié)完全建立在生活邏輯之外。例如女主角換個發(fā)型就變身雙胞胎姐妹,男主角還在感嘆“你長得太像我老婆了”。但有生活邏輯的情節(jié)則都是在為“戲劇沖突”服務。例如齊舒蘭在結尾患上老年癡呆癥,“這其實只是一個符號。如果我不寫成老年癡呆,寫成癌癥,大家是不是就不會覺得狗血了呢?”易寒說,這樣的橋段更多是想表現(xiàn)老年人無論從身體狀況還是家庭地位來看,都是弱勢群體,“但其實都能找到生活原型,那這就不叫狗血。何況,生活永遠比電視劇狗血得多。”(記者 張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