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科學家》雜志官網27日消息,荷蘭核研究所近日進行了下一代熔鹽核反應堆的第一次實驗,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實驗,在探索釷燃料為下一代核反應堆提供動力的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釷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更安全的核電燃料。當它被高能中子撞擊時,會轉化為可裂變的鈾-233,且產生的放射性廢棄物,比核電廠目前使用的鈾-235用后的廢棄物更安全。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fā)展熔鹽堆,但由于非技術因素,于20世紀70年代中止。除了2004年科學家在印度卡帕坎建設的一個測試反應堆,釷反應堆研究幾乎毫無起色。現(xiàn)在,荷蘭核研究與咨詢公司與歐盟委員會合作,進行了此次鹽輻射實驗,希望研究釷作為熔鹽反應堆燃料的可行性。
專家認為,熔鹽反應堆非常適合使用釷燃料,它能獲得非常高的溫度,顯著提高發(fā)電效率。荷蘭團隊將融化釷燃料樣品用中子轟擊,將釷轉化為鈾-233,從而維持產生能量所需的連鎖反應。
熔鹽堆發(fā)展面臨的一個重要技術瓶頸是抗中子輻射和抗熔鹽腐蝕的材料研究,因此,接下來荷蘭團隊還將研究耐高溫金屬合金的韌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處理熔鹽釷反應堆的廢物。
如果該項目后續(xù)成果顯著,或許會有很多觀望者加入“釷俱樂部”。美國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表示正在開發(fā)釷反應堆;猶他州七縣基礎設施聯(lián)盟也在探討是否加入荷蘭的這個項目。
盡管如此,目前還不能說釷已回到核電燃料的“主桌”,因為計劃中的印度卡帕坎試驗堆發(fā)電是否順利,要到今年年底才知道。專家認為,如果希望利用核電這種清潔能源并消除福島災難帶來的恐懼,就應該耐心等待釷的實驗成果。
總編輯圈點
釷被稱作鈾的“超級替補”,也一直被看作潛在的核燃料。在我國,釷鈾儲量之比約為6∶1,已探明的釷工業(yè)儲備量約為28萬噸,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中科院啟動“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ǒng)”戰(zhàn)略性科技先導專項,它計劃用20年左右的時間,研發(fā)第四代反應堆核能系統(tǒng)。在此前召開的一次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家也透露,我國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世界首個10兆瓦固態(tài)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和一座2兆瓦液態(tài)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所以,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 (記者房琳琳)